在今天的季前賽中,盡遣主力的老鷹115-133狂輸火箭第三陣容,令人尷尬不已。此役,老鷹在防守端十分懶散,送火箭7人得分上雙。這無疑讓外界對老鷹這套陣容失望透底,值得一提的是,今天一大早,TA記者Fred Katz報道,特雷楊沒有計劃和老鷹在賽季初期的階段去商討續約的合同,根據聯盟的規定,特雷楊在今年夏季就有資格簽下一份4年2.29億美元的合同,但是特雷楊有自己的一個想法:如果新賽季他能進入最佳陣容,就能解鎖5年3.5億美元超級頂薪的續約資格。
當NBA薪資帽逐年上漲,“超級頂薪”不再是聯盟頂級巨星的專屬標簽時,越來越多球員開始對頂薪合同產生“期待”。金州勇士的庫明加明明只值2000萬年薪,卻執意索要頂薪,鬧了一個賽季,最終接受2年4850萬美元的合同,淪為聯盟笑談。聯盟像這樣沒有自知之明的球員比比皆是,而如今,特雷-楊也走上了這條道路,同樣想要拿下“5年3.5億美元”的天價續約——這份合同若達成,年均薪資將高達7000萬,直逼字母哥、壓力山大等超級球星的年薪。可翻開特雷-楊的履歷與表現,無論是帶隊成績、個人效率還是防守貢獻,都與“超級頂薪”的標準相去甚遠,無疑是NBA又一個“沒有自知之明”的球星典型。
提起特雷-楊,不少球迷仍會想起他在NCAA賽場上的“封神時刻”——作為俄克拉荷馬大學的核心,他曾包攬NCAA賽季三分王與助攻王,場均狂砍27.4分8.7助攻,憑借超遠三分與精準傳球,被媒體譽為“下一個庫里”。2018年選秀大會,他與東契奇被視為“絕代雙驕”,盡管最終以第五順位被選中,但當時不少專家認為,他的即戰力與成才率不輸東契奇,未來有望成為聯盟頂級后衛。
可NBA的賽場,終究不是NCAA的“放大版”。進入聯盟6個賽季,特雷-楊確實交出過亮眼數據:巔峰賽季場均28.4分9.7助攻,連續兩年入選全明星,2020-21賽季更是帶領老鷹一路闖進東部決賽——這也是他職業生涯至今唯一一次分區決賽經歷。但從那之后,特雷-楊的帶隊能力便暴露了致命短板:2021-22賽季,老鷹首輪被熱火淘汰;2022-23賽季,球隊直接無緣季后賽;23-24賽季雖重返季后賽,卻在首輪被凱爾特人4-2輕松擊敗,24-25賽季,老鷹取得?40勝42負?戰績,位列東部第8參加附加賽,但在附加賽中先后以95-120不敵魔術、114-123負于熱火,最終未能晉級季后賽。如今的老鷹,早已從“東部黑馬”淪為“季后賽邊緣球隊”,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,始終無法突破瓶頸。
更諷刺的是,與他同期的東契奇,早已成長為聯盟前五級別的巨星:連續5年入選最佳一陣,不僅曾帶領獨行俠沖擊西部決賽,個人場均數據也穩定“準三雙”水準,是公認的“未來聯盟第一人”候選;同為西部新生代后衛的亞歷山大,也能帶著雷霆穩居西部榜首,上賽季他不僅帶隊拿下總冠軍,更是拿下MVP和FMVP等諸多榮譽。反觀特雷-楊,除了一次東決履歷,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帶隊成績——這樣的表現,憑什么敢覬覦“5年3.5億”的超級頂薪?
當然,若說特雷-楊完全沒有實力,顯然不客觀。他的身上確實有聯盟頂級后衛的“閃光點”,例如串聯能力不錯,籃球嗅覺不俗,進幾個賽季數據接近三雙,但這些優點,在他的缺點面前,顯得格外單薄。從進攻端來看,特雷-楊的“特色”十分鮮明。他擁有聯盟頂級的球感,射程覆蓋整個半場,超遠三分是他的“殺手锏”——常常能在離三分線1-2米的位置果斷出手,讓對手的防守布置徹底失效;他的擋拆能力同樣出色,與內線球員配合時,既能利用掩護完成急停跳投,也能精準找到空位隊友,送出“手術刀式”的傳球,生涯場均8.5次助攻,證明了他的球場視野與傳球時機判斷;此外,他的拋投技術堪稱“聯盟一絕”,突破到內線后,總能用柔和的手感避開高大球員的封蓋,將球送入籃筐。
可這些優點,掩蓋不了他“高產低效”的本質。特雷-楊的身體素質存在天然短板:身高僅1米85,缺乏絕對速度與爆發力,這使得他在面對強硬防守時,突破到內線后的終結效率極低——上賽季他的籃下命中率僅為52.3%,低于聯盟后衛平均水準的58.1%;他的持球三分看似驚艷,實則命中率并不穩定,生涯場均持球三分命中率僅34.7%,遇到高強度防守時甚至會跌破30%;更關鍵的是,他極度依賴球權,無球跑動習慣極差,一旦離開球權,便很難為球隊提供貢獻。上賽季,特雷-楊場均數據24+11,但是真實命中率卻只有55.2%,遠低于東契奇的60.6%、亞歷山大的59.3%等同級后衛——這樣的“得分效率”,根本撐不起“超級頂薪”的進攻價值。
而他的防守,更是“災難級”的存在。盡管特雷-楊的防守態度值得肯定——愿意積極干擾對手投籃,場均1.1次搶斷能排在聯盟前30位,手部動作敏捷且富有侵略性——但“身體天賦”的鴻溝,讓他成了聯盟公認的“防守大漏勺”。1米85的身高,讓他在面對大多數后衛時都處于“身高劣勢”,更別提對位鋒線球員,對手只需一個簡單的背身單打,就能輕松完成得分;他的力量不足,在對抗中常常被對手推開,根本無法限制對方的突破;更致命的是,他對擋拆的判斷能力極差,經常被對手的掩護擋住路線,導致防守失位,讓對手輕松獲得空位投籃機會。上賽季,老鷹的防守效率僅排在聯盟第22位,而特雷-楊在場時,球隊的防守效率會再下降3.2個百分點——這樣的防守貢獻,別說“超級頂薪”,就連普通全明星都比不上。
在NBA,“超級頂薪”從來不是“數據好看”就能拿到的,它需要球員具備“改變比賽的能力”與“帶隊爭冠的潛力”。可特雷-楊的表現,別說與東契奇、亞歷山大這樣的“頂薪標桿”對比,就算是與聯盟中同類型的后衛相比,也毫無優勢。
先看東契奇與亞歷山大:東契奇不僅是湖人的絕對核心,更是能憑借一己之力改變對手防守體系的球員——他的背身單打、持球三分與組織串聯,讓湖人始終保持著“爭冠競爭力”;亞歷山大則用“攻防一體”的表現,將雷霆從重建隊帶到西部榜首,他的突破終結效率、關鍵球能力與防守貢獻,都達到了聯盟頂級水準。東契奇今年夏季與湖人簽下3年1.65億美元的合同,亞歷山大則憑借帶隊奪冠,與雷霆達成4年2.85億,沒人會質疑他們的薪水,因為他們的表現配得上這份合同。作為對比,籃網的卡梅倫-托馬斯——這位同樣以“得分”為賣點的后衛,上賽季場均能拿到25.5分3.3籃板2.4助攻,得分數據與特雷-楊不相上下,且關鍵時刻得分效率更高,但是今年只拿到1年600萬的資質報價。托馬斯缺乏組織能力、防守同樣不佳,只能作為球隊的“第六人”或“二號得分點”。對比托馬斯,特雷-楊雖多了“組織能力”,但是憑什么認為自己能拿到比托馬斯高10倍的年薪?
按照美媒的說法,老鷹管理層大概率會“再觀察一年”:如果新賽季特雷-楊能帶領球隊重返東決,他本人能闖進最佳陣容,或許會考慮給特雷楊滿意的合同,但是今年連火箭第三陣容都打不過的老鷹,憑借什么能打進東部決賽呢?但如果球隊依舊徘徊在季后賽邊緣,甚至無緣季后賽,那么交易特雷-楊將是必然選擇。畢竟,老鷹手里并不缺重建基石,他們完全可以送走特雷-楊,換取高順位選秀權,圍繞里薩謝、杰倫-約翰遜、丹尼爾斯等年輕球員重建,就像當年的雷霆一樣,通過“擺爛”選取潛力更大的后衛,完成球隊的“逆襲”。對于老鷹來說,“及時止損”遠比“死磕特雷-楊”更明智。一旦給了特雷-楊“5年3.5億”的超級頂薪,球隊將陷入“薪資陷阱”:
錄像視頻
集錦視頻
熱門資訊
熱門標簽